您现在阅读的是
旧钢笔文学www.jiugangbi.com提供的《大明一家人》60-70(第10/14页)
—关键绩效指标考核。
小照看着密密麻麻的字:“妈,你要用这个去应付他们?”
大明没有考核吗?
不,快有了。
几十年后,张居正就会带着他《考成法》闪亮登场,让万历朝的臣子享受一下KPI的待遇。
月有考,岁有稽,严综核,奏实效。
可惜在没有电没有网没有手机的大明,也只能到这个份上了,只能月考,没法日报了。
赵小照不明觉厉,兴奋地问:“那什么时候开始?”
他一定要好好围观。
“不急。”
张居正这样的人物,搞改革都要脱掉半层皮,而且人亡政息,虽然短期内整顿了吏治,到底还是没能延续下去。
她现在说要这么干,就算强行推行,也不好办。
“先试点一下吧。”
试试水,看看反应。
她找来司礼监一把手萧敬。
“本宫见宫内外的太监多有懈怠不法的,需要严加管理。”
此时的萧敬还没有察觉到不妙。
他是宫中的老好人了,不轻易得罪人,也没什么坚定的立场。
后面他甚至和宁王朱宸濠都有些暗地的交往,不过武宗见他年纪大了,没和他一般计较而已。
因此,他当然说会回去好好管,却没具体说要怎么管,也没真的想管。
张宛想,幸亏朱棣让宫中的太监识字。
不然要都是文盲,看不懂考核表,也不好办。
明朝的太监遍布各地,不识字,也没法子替宫里办差事。
就先从这些识字的来,太监中识字的,也都是中高层了。
何鼎也被喊来了,他反正一向不怕得罪人,这事他干最合适了。
“按照名录,将每人的事务造三个文簿,说明何时开办,何时完成,完成后注销。欺隐拖拉者参奏,劣者淘汰,贤者提拔。”
既然大明宦官是正经差事,那就得正经着办。
大几万人呢,不可人浮于事。
张宛伸出三根手指:“再强调一下,考成的三要素是什么,业绩、效率、发展。”
太监:业绩?干这一行能有什么业绩?
*
宦官和文官,向来是死对头。
像张居正和冯保这种配合默契的,那真得皇帝年纪小才行。
皇帝一长成、一亲政,你俩全都要完。
不过,看着这内监的考成办法,连吏部考功司的人都觉得——“是不是太狠了?”
这还让不让人摸鱼了?
如何摸鱼?浑水摸鱼。
水至清则无鱼了。
“听说,这都是皇后一条一条拟出来的。”
当然,张宛也不知道具体哪个部门的太监要干些什么工作,所以先让他们自己拟了来。
内廷二十四衙门,十二监、四司、八局。
拟的多,要干的工作就多。
拟的少,需要的人就少。
你要说没有?那你都没有工作,还要你干啥,滚蛋!
张宛早就看四司不满了。
惜薪司、掌薪炭。
钟鼓司、掌出朝钟鼓,及内乐、传奇、过锦、打稻诸杂戏。
混堂司、掌沐浴。
更无语的是——宝钞司,不是管银行管钱,是管草纸?
可不是么,大明宝钞那不就等同于草纸么。
就这四司,各需要一个掌印太监?好家伙,这活儿可真好干啊。
张宛说:“把他们合并成一个司。”
“那……掌印太监是……”
“就让他们四个,竞争上岗呗。”
——我可不是要裁谁啊。
果然,人甚至无法共情以前的自己。
考功司的郎中啧啧:“皇后真是奇才啊。”
作为六部之首,吏部下设文选、验封、稽勋、考功四清吏司,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、考课、升降、勋封、调动。
文选司、考功司的郎中,堪称是大明油水最丰厚的职位之一了。
谁要青云一下,那不得先……是吧。
当然,朝中无人莫做官,这是最最紧要的。
隔壁户部,也知道了这个消息,各个慷慨激昂。
“正该好好整治他们一下,不然那群阉人简直是无法无天了!”
“皇后此举,正得人心啊!”
一直没怎么说话、只顾着喝茶的户部左侍郎韩文突然冷笑了一声。
“一群蠢蛋,有什么可乐的。”
大家都一头雾水。
“大人,这……”
“今日考成宫里太监,你们看了乐两声。等明日考成起你们来了,看你们是哭还是笑。”
他们户部,掌管全国田地、户籍、赋税、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。
说白了,吏部你想考成他们,还没这么精确的数字。
可若考成户部,那就简单多了。
“单说各地收多少税,若是收不上来,就免了你们官职,你们还笑的出来?”
“不能吧。”众人脸色都变了,“这不是考成宫里太监的么,宫里宫外的事这……”
“宫里宫外、太监文官,那不都是替陛下办事的。”
你们还自觉比人家金贵起来了?
“今日让他们竞争上岗,明日就让你们竞争上岗。”
韩文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。
他心里有数,这次陛下南下,说是祭祖,八成是冲着黄册库的事去的。
不然之前东厂闲得慌,在南直隶清查了一年的田亩。
如今皇后在京中所做举动,只怕也是陛下提前安排的。
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啊。
第68章 帝鉴图说 羊肉汤,多放葱和香菜
皇后说, 太子还未正式出阁读书。
所以杨廷和并不是正经的侍讲学士,应该算是个家庭教师吧。
“妈妈,这个老师怎么样?”赵小照问, “他不会像陆老头那么对我吧?”
——我现在可是太子、太子!
“就算你是太子,对老师也要尊敬, 不能没礼貌。”
至于杨廷和怎么样?
当然是个狠人呐。
就是一山还比一山高,被初出茅庐的嘉靖道长给练手了。
杨廷和杨慎这父子俩, 算是送给朱厚熜的新手大礼包了。
张宛对杨廷和介绍说:“太子已经认识七八百个字了, 正常阅读没什么问题。”
常用汉字也就三千五百个,高频汉字一千以内,可以应付简单阅读。
不过古代是繁体字, 笔画多, 认起来是比简化字要麻烦。
“陛下还让人制作了《帝鉴图说》, 用来教导太子。”
抱歉, 占署名权了。
《帝鉴图说》本来是张居正弄给万历看的。
当时朱翊钧十岁,现在给小照看、勉强有些超纲,但也问题不大。
内容就是一个个小故事, 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,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。
上部题名为《圣哲芳规》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旧钢笔文学】 jiugangbi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